近日,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围绕“民艺采集与文创设计”实践课程,分三次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循着“现代文创场景—地方文化场馆—历史遗址”的脉络,串联起创意、文化与公众需求的实践链条。

本次考察是《民艺采集与文创设计》课程的核心实践环节,课程以“文化资源转化+用户需求落地”为双主线,打破课堂边界,通过“现场观摩+民艺采集+设计研讨”的模式,培养学生从文化中提炼符号、从公众中捕捉需求的能力。考察首站落地郑州海汇港5Artlab(2025奇几花生艺术节),师生参与了设计师专题讲座:行业设计师结合艺术节文创案例,解析“如何将艺术理念转化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并指导学生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同步记录观众对文创产品的审美偏好与功能期待。随后走访的华夏手造非遗展示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河南剪纸、汴绣等非遗技艺,为文创设计积累了传统工艺素材。

11月4日的第二站,走进周口文化地标:在周口博物馆,师生梳理了周口从远古至近代的历史脉络,从贾湖骨笛、战国青铜剑等文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同时通过随机访谈收集游客对地方文化文创的期待;周口关帝庙内,明清建筑的砖雕、木雕民俗纹样,成为“传统符号现代表达”的鲜活样本,学生围绕“关公文化IP设计”开展小组研讨,并完成50余份民意调研问卷。

第三站的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则为考察注入了历史深度:作为文化遗产汉魏洛阳城的核心展示载体,博物馆通过遗址复原、文物展陈,呈现了汉魏都城文明;学生结合博物馆内文创店的展陈内容,聚焦“汉代生活器物的文创转化”主题,采集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历史主题文创的接受度数据。

此次考察,既让学生完成了“从现代创意场域到历史文化根脉”的资源积累,更通过全程嵌入的民艺采集环节,让设计思维从“自我表达”转向“用户导向”——这正是文创设计课程的核心价值:既要扎根文化基因,更要对接公众需求,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实现文化传播与市场价值的统一。学生将结合三站采集的文化素材,开展主题文创设计,优秀作品将联动地方文旅机构推进落地转化。这场跨地域、多维度的考察,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搭建了“文化—设计—公众”的连接桥梁,让文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生长出更贴近大众的鲜活形态。
(文:朱向欣 郭菲 王心 翟晨曦 图:王心 朱向欣 审核:赵娟 编辑:马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