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落幕,由化工与印染工程学院李玥教授和于翔教授指导的项目《绿源清钼——国内顶尖硫化钼助力“芬顿”降解技术》喜获全国铜奖。这不是李玥教授第一次带领团队取得这样的成绩了。作为指导教师,她和她的老搭档于翔教授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铜奖三个。作为河工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李玥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
李玥,博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国际VEBLEO学会Fellow,SCI收录期刊的客座编辑及多个知名国际期刊审稿人,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现任河南工程学院化工与印染工程学院学术副院长。
近日,笔者有幸走进李玥教授的实验室,聆听她与团队在科研与育人中的故事。

见到李玥教授,是在她的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正在做着实验。“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是着类芬顿法去除水中抗生素研究,像我们研究的高级氧化法去除水中污染物,这是目前国家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选择具体研究内容时,就面临选择哪种高级氧化技术,选择哪种污染物等问题?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专家咨询后,我们最终确定了这个课题。”提到自己的项目,李玥教授顿时变得滔滔不绝。
科研之路:从迷茫到聚焦
李玥教授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忆起刚到学校时的情景,她坦言:“刚到学校时也不太适应,总是自己一个人日夜闷头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论文一直在积累,但研究方向分散,项目上一直都没有方向和方法。”经过学院领导和科研处的指导,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李玥教授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发力点——新型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设计和应用。
“科研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李玥教授强调,“选题是科研项目行稳致远的‘灯塔之光’。科研选题一定要紧跟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与重大需求,还要充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还需兼顾创新性、可行性与应用性,最好有一定论文和专利基础。在专业领域有市场基础,后续实施过程中就能更顺利地找到应用场景,吸引合作伙伴,从而提升项目的竞争力。”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面上1项、青年1项;获批国家留学基金资助1项;主持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1项、留学人员科技活动1项、主持横向项目4项,相关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励。
科研信念:信仰、信念、信心
李玥教授在科研道路上始终坚持信仰、信念和信心。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她认为,这句话用在科研上也非常合适。“尤其是挑战杯绝非短途冲刺,而是耐力长跑,团队相互配合、相互鼓劲非常重要。”

而在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中,这种信念得到了更生动地体现。团队的一位同学感慨道:“我觉得科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像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有时候第一次的结果和第二次结果截然不同。需要不断地做,去推断哪一个才是普遍现象。也有可能做不出想要的效果,但科研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坚持去做。不能因为效果不好就放弃,坚持下去才可能迎来转机。”还有的同学表示:“一开始我们跟着学长学姐做实验,实验结果时好时坏。但当做出想要的结果时,那种开心难以言表。后来学院有挑战杯和互联网+活动,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充满了挑战和新鲜感,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科研。”
从学生们质朴的话语中,能深切感受到李玥教授所倡导的科研信念,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他们在科研与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李玥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信念:“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在遇到困难时,信念和信心能帮助我坚持下去。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感染和激励团队成员,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共同克服困难。”
挑战杯的背后:团队的力量
谈及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的经历,李玥教授深感这不仅是一场科研的较量,更是一场育人的实践。“科研不是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合作和融入,而育人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在选题阶段,李玥教授不仅强调紧跟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与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价值与科研的联系。她会抛出一系列问题,如“这项研究能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带来什么改变?”“如何从我们的专业角度出发,让研究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在确定《绿源清钼——国内顶尖硫化钼助力“芬顿”降解技术》这一选题时,李玥教授带领学生深入探讨抗生素废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科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搭建是破茧成功的‘坚韧羽翼’,也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李玥教授介绍,项目组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组建团队,招募优秀的本专业人员进入实验室。她会亲自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比如,对于那些好奇心强、勇于探索的学生,她会鼓励他们参与产品开发和性能测试;而对于心思细腻、注重细节的学生,则引导他们专注于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李玥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在项目技术破题的过程中,团队走了很多弯路。面对实验失败,学生们难免会感到沮丧和迷茫。李玥教授总是耐心地鼓励他们:“别慌别沮丧,这可是挑战杯,不是玻璃杯,摔倒了也磕不碎的,爬起来咱们继续死磕就是了。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她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辩是关乎项目成败的‘临门一脚’,也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契机。”李玥教授表示,她会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她会组织模拟答辩,让学生提前适应答辩的氛围和节奏。在模拟答辩中,李玥教授会扮演评委,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她还会指导学生如何突出项目的创新点,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项目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每一轮赛后的复盘,是我和团队成员最喜欢的事情。”李玥教授回忆道,“围坐一起,像虔诚的工匠回溯作品瑕疵,话语交织、思绪碰撞、弥补短板、提升作品质量的过程,也让大家的信心更加坚定、发挥更加出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思考自己在团队中的成长和不足,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整个挑战杯的备赛过程中,李玥教授不仅关注学生的科研成果,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她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未来展望:共筑青春灿烂华章
谈及未来,李玥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够带领更多学生投身到科研和创新创业中来,让他们在磨砺中逐梦成长、绽放光芒。”她认为,青年学生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他们的参与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多实际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科研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李玥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深耕新型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同时积极探索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她还提到,希望能够与更多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科研不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李玥教授的科研之路和指导学生团队的经历,展现了她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她的信念、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团队成员,共同克服了科研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未来,李玥教授将继续在新型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深耕细作,为科研和育人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最后,笔者希望李玥教授的经历能激励更多的师生投身到创新创业和挑战中来,共同在磨砺中逐梦成长、绽放光芒,共筑青春灿烂华章!
(组稿:马旭宇 审核:何平 编辑:马旭宇)